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少年熬夜会变傻?研究发现:神经退行风险加码,类阿尔茨海默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25 07:32:00    

睡眠不足就像一笔高利贷,短期看似能透支,长期会以“认知衰退、情绪失控、甚至脑结构损伤”为代价偿还。青少年大脑正处于关键发育期,熬夜的伤害比成人更深远。

经常熬夜,主要有四大危害。

第一,记不住。睡眠时,大脑会通过“尖波涟漪”将短期记忆固化为长期记忆。已有研究发现,熬夜会阻断这一过程,连续三天睡眠不足六小时,海马体活跃度下降30%,如果青少年长期缺觉,海马体体积可能比同龄人小8%至10%,直接影响学习效率。

第二,情绪波动。最新研究发现,睡眠不足时,大脑前额叶(理性控制区)的活动减弱,而杏仁核(情绪中枢)敏感度则提升58%。在青少年身上就会出现“小事易怒、冲动决策”等性格表现,更有甚者,会出现类似焦虑症的情绪波动。

第三,脑内“垃圾”堆积,类阿尔茨海默病!这是因为睡眠时,大脑内的脑脊液会冲洗β-淀粉样蛋白(与痴呆相关),熬夜会导致毒素清除率下降60%,青少年长期缺觉可能加速未来神经退行的风险。

第四,身体清醒,大脑“宕机”。长期熬夜还会有一个“副作用”是即便自觉清醒,缺觉的大脑会自动进入“微睡眠”(持续几秒的短暂宕机)状态。研究发现,连续熬夜五天的青少年,注意力失误率相当于酒驾标准。所以,大脑的“微睡眠”欺骗可能会酿成如同酒驾的大祸。

青少年“易熬夜”,也是有原因的。首先,青少年的褪黑素分泌比成人晚两个小时,会导致“晚上不想睡,早上起不来”的情况。而上学的作息要求早起,会形成“社会时差”,相当于每周跨3个时区的生理时差。

其次,睡前刷手机的习惯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使入睡时间再推迟。即使调至“护眼模式”,蓝光仅减少30%,仍不足以抵消对睡眠的影响。所以,青少年睡眠前不管是学习还是游戏,电子设备都会给睡眠带来双重打击。

第三就是周末补觉的陷阱。青少年工作日睡眠不佳,会选择在周末狂睡10小时来补觉。研究发现,补觉仅恢复部分认知功能,却无法修复情绪控制损伤,同时,会让周一早起的痛苦感翻倍,也就是所谓的“睡眠宿醉”效应。

如何修复睡眠不足带来的伤害?

第一,光照重置法。早晨7点至9点接触自然光30分钟(即使阴天),可逐步提前生物钟。所以,晨起拉开窗帘非常重要。而睡前1小时调暗灯光,避免蓝光接触,会减少大脑的损伤。

第二,90分钟睡眠周期法。建议以1.5小时为周期安排睡眠(如6小时、7.5小时、9小时),提前规划好睡眠时长,避免在深度睡眠阶段被闹钟打断,尽量在浅睡眠时间自行转醒,调整身体状态。

第三,咖啡因策略。有青少年喜欢用咖啡、奶茶来提神,这办法可用,但下午两点后不建议喝咖啡或茶,因为它们的半衰期为6小时,会影响夜间睡眠。若临近中午特别困倦,可尝试20分钟“咖啡小睡”,即喝咖啡后立刻小睡,醒来时咖啡因刚好起效。

第四,睡前放下手机。睡前1小时关闭社交软件,因为收到消息提醒会激活焦虑脑区。同时将手机设为“黑白模式+暖色温”(3000K以下),这会减少对神经的刺激。当然,如果能杜绝电子产品,“宵禁”效果自然更好。

记住,熬夜不是“努力”,而是透支未来的大脑资源,青少年每晚应睡7至9小时,大脑值得更好的“睡眠修炼”方式。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原标题:《青少年熬夜会变傻?研究发现:神经退行风险加码,类阿尔茨海默病!》

栏目主编:唐闻佳 文字编辑:张菲垭 题图来源:AI制图

来源:作者:刘军 康文岩

相关文章:

重庆两江新区:趣味挑战不停歇,垃圾分类强意识08-12

【渝论】两江评 | 这张加班通报表扬,不值得“表扬”08-11

“以体强心”云南省2025年“奔跑吧・少年”瑞丽逐梦跑书写青春华章08-08

探索 超越 无限精彩 DS自然探索赛再度落地石人子沟07-20

以红色家风赋能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响广东07-17

机器狗秀身手点亮少年科学梦07-14

“睡前刷牙”并不是最佳时间?正确刷牙避开这些误区→07-13

地铁为什么不能24小时运营?每天午夜0点起开启“安全保卫战”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