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将青春熔铸于碳纤维研发的星辰大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1:44:00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慧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温度的上升,乳白色原丝经过预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等步骤,历经浅黄、褐色、咖色的递变,最终“瘦身”成为比钢铁坚韧、比羽毛轻盈的黑色碳纤维……

4月30日9时,走进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复神鹰西宁公司”)碳化分厂,一排排银色设备正低吟着工业的诗篇,一卷卷透着盈盈光亮的“黑色黄金”碳纤维与高原清晨的阳光相互交织,颇为震撼。

与此同时,从这座全球首个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产出的碳纤维,或编织成风电机叶片的脉络,或重塑自行车架速度与耐力的边界,或融入航天器的骨骼……“中国强度”在这里锻造着,“轻量化未来”在这里成为现实。

而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一个敢拼敢闯的团队,有一群昂扬奋进的青年。他们就是中复神鹰“中国强度”核心技术攻关青年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

“团队是在公司团委‘1922’青字号品牌的感召下组建的,共有1199人,35周岁以下青年1083人,占比为90%。依托青海省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青年科技人才为核心力量,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碳纤维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支撑高端制造领域发展。”作为核心“头雁”,说起团队,中复神鹰西宁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常维平脸上洋溢着自豪。

今年26岁的巨春蕾是团队的青年骨干之一。从郑州轻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并依托专业所学,在2020年12月加入中复神鹰西宁公司。

“我是从原丝分厂工艺技术员做起的,公司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丰富的实战机会,让我们参与到生产线的工艺控制和稳定生产工作中,这给了我巨大的动力。”巨春蕾至今仍记得首轴碳纤维成功下线后映入眼帘时的那份激动。

作为聚合与碳化生产工艺中的中间环节,巨春蕾将其所在的原丝工艺称作“桥梁”。工作期间,巨春蕾与团队成员通力协作,凭借自己的勤奋、敬业和创新,很快便崭露头角,一年左右,就担任工艺主管。

围绕降本增效开展物料试验;打破固有思维,对多种规格的产品开发进行工艺参数验证;进行设备改造以提升产品质量……巨春蕾以“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信念,展现着青春担当。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中复神鹰西宁公司注重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实行导师带徒制度,鼓励青年人才参与重点科研项目,并设立创新工作室和研发中心,为青年人才提供先进的研发设备和实验条件。设立“攀登计划”和“攻坚突破奖”等专项奖励机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有效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和工作积极性。

在这样良好的发展环境下,越来越多像巨春蕾一样的青年骨干在成长中崭露头角。

为贯彻落实公司“11234”经营策略,在技术部工作人员刘高君的带领下,技术研发团队将技术创新、团队协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聚焦生产瓶颈突破,成功实施一系列技改项目,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成为公司降本增效的典范。

为解决高海拔地区碳纤维性能难以提升的难题,青年员工赵茜提出基于高海拔条件下碳纤维生产氧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一套与高海拔环境适配度更高的预氧化工艺流程,可显著提高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历次核心技术迭代过程中,中复神鹰西宁公司的青年善作善成,不断总结工艺技术改进点和设备升级方案,并应用到下一代生产研发中。

可见,生产线上的每一次提速,工艺的每一次上台阶,都是青年工程师将理论参数刻进现实的笔迹,每一卷碳纤维的诞生,都裹挟着昼夜的忙碌与创新的星火。

“在研发道路上,我们团队的年轻人经历了无数次试错与挑战。如今,一部分年轻人已成长为公司中层技术骨干,并继续在创新研发道路上发挥着中坚力量。”中复神鹰西宁公司团委书记冯宝银感慨。

如今,中复神鹰西宁公司持续优化“1922”青字号品牌,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发展,以服务生产经营任务为核心,全面搭建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青年大讲堂、青年好声音、青年人才库、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法治宣传教育“九个平台”,助力青年骨干能力和青年团队建设“双提升”。

近两年,通过“揭榜领题”项目,中复神鹰西宁公司青年职工自主认领技术难题,完成40余项攻关,年节约成本超4000万元。青年已然从“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团队开发的SYT50S-36K等碳纤维占据国内氢能市场85%的份额,单产品实现单年盈利超1亿元。与此同时,一批本土科技人才日渐成长,科技团队中,本地职工占比超95%。

用科技力量托举中国强度,以材料革新铸就国之重器。

作为中国建材战略性新兴的排头兵,中复神鹰西宁公司青年科技攻关团队扎根世界屋脊,在全球海拔最高的2.5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书写着属于青年的硬核浪漫,实现了从千吨级到万吨级的跨越,让T700、T800级纤维在青藏高原破茧成蝶,更让T1100级“材料皇冠”闪耀中国光芒。

“作为全球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央企超级工程’,我们在每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都设定了具体且明确的目标。未来还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更高性能碳纤维技术,围绕绿色、智能产业化技术攻关,打造高效低成本产业基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锻造青年科技尖兵,让青年人扎根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常维平说。

相关文章:

将青春熔铸于碳纤维研发的星辰大海05-04

佛山青年艺术周火爆继续与大墩“岛民”不期而遇05-04

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涂桂旺:攻克技术难关,打破国际垄断05-03

迪庆森林消防:青春淬火成钢 热血守护青山05-02

放假回微信算不算加班?法院判了05-02

杭州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数量达620个,“上新”光储和液冷超充站05-01

受部分地区集采冲击,毛利率下降,润达医疗一季度转亏05-01

华能亮相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