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舞剧《牡丹亭》首演诠释“至情”之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15:35:00    

苏式园林、粉墙金砖,古琴声和着昆腔余韵,杜丽娘柳梦梅翩然起舞……4月30日晚,舞剧《牡丹亭》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演员们一次次谢幕,观众的掌声与欢呼声持续不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传奇剧本《牡丹亭还魂记》,讲述了名门闺秀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以各种语言、无数次被搬上舞台。400多年后的今天,它再一次以舞剧形式出现,依旧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舞剧《牡丹亭》演出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因情生梦,因梦成戏。从五十五回的原作改编为上下两本,舞剧《牡丹亭》在叙事上大胆做了减法,但情感浓度与戏剧张力却更加丰沛。上为梦卷,杜丽娘以“游园”一折登场,水袖化作春愁,足尖轻点成蝶,以肢体传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怅惘。下为画卷,柳梦梅以舞步表达书生的痴狂,与杜丽娘在“冥判”场景中以现代舞对抗命运形成呼应。

舞剧《牡丹亭》中饰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舞者。(受访单位供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戏曲综合唱念做打,转化为舞剧更需要赋形于视觉。“舍弃戏文,仅用动作去表达,是创作过程中最大难点,考验主创功力。”导演黎星介绍,团队耗时20个月创排,在尊重原著精髓基础上,于叙事、舞美、角色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

以“步入粉墙,踏上金砖”八字凝练苏州基因,构建核心视觉符号;大量使用“水雾”作为道具,构建虚与实、生与死的多维空间;将“花神”群体从原著中功能性角色转化为自然与生命力量的意象,象征着杜丽娘自由意志的觉醒与生长;舞台上的“牡丹亭”也不仅是一座园林,“是那处曾相见”的梦境,也是打破世俗旧礼的乐园……

舞剧《牡丹亭》导演黎星接受记者采访。姜长伟 摄

“人人心中皆有一座牡丹亭。这部舞剧或许无法告诉所有人爱情是何种模样,但希望大家能透过杜柳二人,看见他们对‘爱’的坚信与付出,找到自己的牡丹亭。”黎星说。

创作者用情,换来观众情动。“看到了我心目中的爱情,没有想到《牡丹亭》可以排成一个舞剧。”观看首演的演员张颂文表示,现代舞与芭蕾语汇、昆曲水磨腔与现代电子音效交织,青年舞者赋予古老经典新的张力,很新颖也非常震撼。

舞剧《牡丹亭》场外主演的花墙。俞璐 摄

“首演开票后30秒就售罄,5月1日、2日也都满座,我们决定5月3日下午加演一场!”苏州文投集团董事长陈龙介绍,后台数据显示外地观众占比超过60%,“为一出好剧奔赴一座城”成为五一文化消费市场的新亮点。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苏州结束演出后,《牡丹亭》即将开启全国巡演。满园春色,只待有情人徐徐踏入。(记者蒋芳)

相关文章:

舞剧《牡丹亭》首演诠释“至情”之美05-02

《长安三万里》台湾首映:跨越海峡两岸 共赴千年诗意04-30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关于2025苏州马拉松处理情况的通报04-24

张建平携《吃吃白相相》“回乡”分享人间情味04-22

陈明昊:做演员,得和角色过日子04-17

江苏追“新”逐“质”,推动生产力裂变扩容04-15

苏州沧浪街道:以膳食为媒,精准服务“一老一小”04-14

微短剧不短,“长尾”效应显现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