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壮烈史诗娓娓道来 红色种子播进心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8:28:00    

《前进报》印刷机

装电台发报机用的铁箱

红色丝质旗袍

滔滔东江,巍巍罗浮,见证了惠州这片热土之上,无数东纵儿女共赴国难、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

时光流转,80余年来,我们从来不曾忘记——罗浮山下的东江纵队纪念馆。自2003年开馆以来已接待近2000万人次参观,今年2月完成建馆以来最全面的升级改造,成为华南地区红色教育的“活课堂”。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近年来,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通过打造东纵红色研学路线、成立东江纵队历史纪念馆联盟等方式,深入挖掘和活化东纵红色文化资源,让青少年在这段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推动东纵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新展构建“可触摸”的历史场景

进入暑假,位于罗浮山景区内的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迎来客流高峰。不少重游的游客发现,纪念馆的展陈全面升级了,比以前更有视觉冲击力。

“今年2月,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完成了开馆20余年来最全面的升级改造。”纪念馆讲解员周琳介绍,若无特殊情况,这里全年365天“不打烊”。

步入纪念馆,以“华南人民抗战的光辉旗帜”为主题的雕塑栩栩如生、气贯长虹,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华南人民英勇抗战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参观打卡。

基本陈列展厅则分为“南国烽烟举战旗”“中央指示扭危局”“伟大营救护文脉”“亮剑挥戈势如虹”“北撤南征立新功”五大展区,以沉浸式布展再现当年的烽火岁月,将东江纵队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鏖战华南的壮烈史诗娓娓道来。

升级后的展陈立足本土特色,系统呈现东江纵队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创造性开展城市游击战和海上游击战、实施秘密大营救以及罗浮山会议召开、广东区党委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彰显罗浮山地区成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指挥中心的重要历史地位。

周琳介绍,除了180余张珍贵历史老照片和文献资料、100余件(套)历史革命展品,展厅还充分运用全息投影、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等技术,打造数字化展陈空间,以动态影像生动还原东纵征程,构建“可触摸”的历史场景,让革命精神更加直抵人心。

市民田女士今年5月再次参观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后非常感慨。“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一个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形象,仿佛将我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田女士说,没有这些东江纵队指战员铮铮铁骨的壮烈托举,就不会有我们此刻岁月静好的时光。

让红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罗浮山会议”召开、中共广东区党委在罗浮山成立80周年。作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之一,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今年迎来一批又一批观众。

今年6月,来自蒙古学生联合会及马来西亚学生联合会的28名华人华侨学生走进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观,重温东江纵队的革命历程,感悟东江纵队先烈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蒙古华侨刘志来表示,东江纵队革命先烈的牺牲震撼心灵,他定当铭记历史,从红色精神中汲取智慧,以踏实学习、传承文化的实际行动砥砺前行。

“惠州是东江纵队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活动地,东江纵队的战士们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在原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之女尹小平看来,东江纵队在惠州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是值得重点宣传和打造的红色文化品牌,惠州要传承好东纵红色基因,为我们的下一代播撒红色种子。

近年来,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打破馆内空间限制,与罗浮山景区联动,将冲虚古观、朱明洞等革命遗址串珠成链,打造精品红色研学路线,形成“馆内+馆外”的全方位红色教育体系,成为校外研学基地的重要打卡点。

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更好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纪念馆将深化校馆联动,推出“红领巾讲解员”培训、特色思政课、研学打卡等实践项目,推动东江纵队抗战历史融入思政教育,让纪念馆成为青少年愿来、爱留的红色文化空间。

此外,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还将以“创新表达+深度参与”为核心,用活数字技术,增强观众参与感,并在互联网平台投放老兵口述史纪录片、发起话题挑战,以年轻语态传播红色故事。

文物故事

《前进报》印刷机

在惠州东江纵队纪念馆,有一台近千公斤重的机器。这是用于印制《前进报》的珍贵印刷机,由博罗日报社长、进步人士陈洁于1941年通过多方募资购回来的,当时主要用于完善博罗日报社的印刷设备。

1944年,日军多次发动“大扫荡”,《博罗日报》只能停办,为了避免印刷机落入日寇手中,社长陈洁等人想了个办法,将机器埋藏在博罗附城农民陈锦青家里。

1944年8月土洋会议后,东江纵队派遣部队进入博罗,与当地抗日武装会合,开辟罗浮山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的工作条件。1945年5月,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及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后勤机关、军政干校等直属队先后进入罗浮山根据地。为了方便部队印刷进步刊物和大量发行《前进报》,陈洁将印刷机的埋藏点告诉了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五支队政治处主任韩继元立即派了十多名战士,硬是用扁担将这部重达千斤的印刷机抬回罗浮山交给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社使用。在回来的路上是历经艰险,为了避免暴露,战士们不敢走大路,全是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才回到罗浮山。

在抗战期间,宣传工作很重要。它可以成为教育人民、团结各阶层人士的重要手段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为东江纵队夺取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装电台发报机用的铁箱

抗日战争时期电台对部队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从1939年起,东江游击队就开始组建电台,但因电台机器不完善和技术等原因,始终未能建立起电台,直到1942年1月才终于把机电装配起来。

电讯的及时传送,使东江纵队能够与党中央及南方局保持通畅联系,及时得到党中央的指示,给华南敌后抗战指明了方向。指挥员心中有全局,部队连连打胜仗。不到两年时间,部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只铁箱就是当年用来装收发报机用的,报务员王强同志带着它,1945年8月从罗浮山挺进粤北山区。1946年又从粤北带到沙鱼涌,与东纵主力一起北撤山东。部队到达山东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并编入华东野战军序列,参加了豫东、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1949年3月部队奉命南下,解放广东。

东纵老战士王强从南转战到北,又从北转战到南,却一直把这只铁箱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贵重,带在身边不离不弃,后捐赠给惠州东江纵队纪念馆展陈,向世人讲述曾经的烽火岁月。

红色丝质旗袍

土洋会议后,东江纵队成功北渡东江,以斗志昂扬的姿态进入罗浮山地区。为巩固和发展东江抗日民主根据地,更好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东江纵队以罗浮山为中心,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建立了庞大的地下交通网络,锻造出一支无比忠诚、信仰坚定的交通员队伍。

为隐藏真实身份,许多交通员利用各自特长,开展积极有效的地下交通活动。他们屡建奇功,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纵老战士陈础(曾用名:陈碧贞),于1947年担任部队地下交通站(抚湖站)秘密联络员,主要从事搜集各方面情报(包括化装到敌内部打听消息)、传递文件、输送有志青年到游击队,以及秘密组织和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等。

为了开展好秘密交通工作,擅长刺绣活的陈础同志亲手缝制了一件红色丝质旗袍,主要用于执行秘密任务伪装身份时穿着使用。

在惠州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展柜中,展陈着这件跨越两个世纪、历经70余年的红色丝质旗袍。它是陈础同志使用过的革命遗物,时至今日依旧光彩亮丽,始终散发着革命先辈勇往直前的气息,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南方日报记者 糜朝霞 通讯员 叶泉 廖会岚 何飞彪 本栏为受访者供图

相关文章:

壮烈史诗娓娓道来 红色种子播进心田07-14

聂耳:以音乐为武器 激励全民抗战07-04

南阳市宛城区仲景街道: 共绣党旗迎“七一” 公益服务暖桑榆07-03

好戏连台庆“七一”07-01

打造“中国教育人必访地”,重庆合川在行动!06-17

河南省焦作市发布高温红色预警06-06

山西十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发布 太原市多个红色景点入选05-27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书香青春·赓续红色血脉”青少年红色阅读接力活动在太原启动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