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请叫我“深立方”!立体城市的深圳样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09:14:00    

深圳到底是什么样子?

大鹏?那是地图上的。借你一双千里透视眼,从太空看,深圳就是一个立方体,超大号的那种。

地表上的世界经济十强市、中国工业和外贸第一市、与硅谷齐名的“创新之都”;地下“又一城”,人均建筑面积6平方米,每天近千万人次在地下穿行;各种飞行器穿梭低空,“万物皆可飞送”,“天空之城”并非浪得虚名;海上“家里有矿有粮仓”,14.7%的GDP带着“海”的鲜味。

深圳是多面的、花式的、复合的。她会魔法,本身就是蓝星上的一大奇迹。

■ 地表奇迹

南山区一间操控室,算法工程师王启明头戴VR设备,神情专注,双手挥动、抓握、调整。

1800公里外。山东日照一个普通家庭的厨房里,人形机器人“Atom”正精准复制王启明的每一个动作。没多久,一块香喷喷的牛排,就被“Atom”端上了餐桌。

这是深圳人工智能发展成果的一个切片。

建设中的前海。 深圳晚报记者 宁杰文 摄

在本不宽裕的空间里,深圳通过科学布局、集约建设和创新发展,不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这里的人民创造了和谐、幸福、现代、美好的生活。

深圳的面积不大,但深圳人的心很大。他们把城市分成多个功能组团,每个组团都有相对完整的城市功能、形成各自的空间结构。

从“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的战略布局,到“多中心、网格化、组团式”城市空间实践,深圳在螺蛳壳里做出了精妙道场。

福田中心区主打金融与高端服务业。南山汇聚全球创新要素。宝安“互联网+”未来科技城、龙岗AI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华数字经济圈、坪山新能源汽车高地等产业组团各具特色、彼此成就。前海、河套、光明科学城、大运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如明珠镶嵌。

深圳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可能。

2024年,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超18.4亿元GDP,全国第一。在世界经济版图上,深圳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列全球前十,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外贸出口连续多年全国居首。这一切,都发生在最近的45年间。

地表精灵:深圳的魔性与力量>>

■ 地下迷宫

清晨7时,周志伟走出家门,赶往固戍地铁站,准备坐1号线到车公庙上班。

林森和员工们这时已经忙开了。他在地铁沿线站点开的20多家“品顺坊”餐饮店,正等着上班族的光顾。

地铁是深圳的大动脉,也是“地下城堡”的主干道。

45年来,深圳既向上生长、水平扩张,又向下拓展。大部分的地下空间,正是沿地铁网而布局。

依托595公里地铁线,深圳已在地下造出了一座不亚于小城市规模的新城,总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人均6平方米。

深圳的“地下经济”,有着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前海枢纽、北站枢纽、岗厦北枢纽、黄木岗枢纽等超级地下工程,集地铁、高铁、商业、办公、文化、居住于一体;罗湖金光华广场,福田连城新天地、福田站枢纽,南山海岸城等大型地下商城,空间大、业态全、客流汹涌;龙华、宝安、龙岗、坪山等区通过地铁连通,疏解城市中心区功能,带动沿线土地升值与产业集聚。

深耕又精耕,城市的发展空间、想象空间就都打开了。

目前,深圳地铁每公里与地下空间的接驳面积、地下空间开发体量,都居全国城市之首。

但深圳停不下来,已划定48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规划建设机场东、光明城、平湖等一批大型“地下城”。

地下城堡:深圳的秘境与富矿>>

■ 低空猛禽

数天前,我国自研的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凯瑞鸥”,装载着新鲜水果和紧急药品,从深圳大鹏起飞。58分钟后,“凯瑞鸥”抵达150公里外的惠州19-3海上石油平台,完成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

这次首航,将以往只能船运的10小时航程缩短了90%以上。

还是在这个夏天。4名游客在蛇口邮轮母港坐上直升机,20分钟后降落珠海东澳岛。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城海岛低空航线。

低空,正成为深圳人探索发展新经济的新疆域。

深圳低空经济初具规模。 资料图

深圳的小目标是,到2026年底开通载人、载货飞行等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70%以上市民可享受“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低空快送服务,低空经济产值突破1300亿元。

完善的产业链,是深圳敢想敢干的底气。以大疆、道通、大漠大、高巨等全球无人机领军企业为代表,深圳群居着1900多家低空产业链企业,无人机全球专利布局超过1.4万件,全国90%的消费级无人机、60%的工业级无人机出自深圳。

不断涌现的应用场景,则是这一任务推进的“加速器”。顺丰在深圳开通航线近百条,日均配送近万单。美团无人机已建成17条常态化航线,城市低空物流网络初具规模。大疆等企业的无人机深度参与城市巡逻、应急、环保监测。深圳交警用无人机进行高速公路巡逻并处理事故,响应时间缩短50%以上。

深圳,正朝着“低空经济第一城”、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的大目标飞去。

低空猎鹰:深圳的视野与抓力>>

■ 海上巨舰

直升机轰鸣声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出现一个黑点。随着高度下降,陆丰13-1钻采平台渐露真容。

飞机平稳降落在平台上。平台总监韩长威走下机舱,回到他最熟悉的地方。做深圳人14年,他有一半时间在海上,对南海的了解,不比这座城市少。

包括陆丰13-1在内,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已在南海东部勘探开发52个矿区,连续三年实现2000万吨以上稳产,成为我国第二大海上能源生产基地,公司也成为深圳工业巨子、利税大户。

有人在海上挖矿,也有人在海上打粮。

中国驻斐济使馆外的海滨公路上,深圳联成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员工董文炎正沿着海边慢跑。

从2010年在斐济首都苏瓦设立渔业代表处开始,董文炎就经常跟公司船队往太平洋各岛国跑,船队也壮大到72条。

向深海远海要食物、打造“蓝色粮仓”,深圳的腰杆越来越硬了。自有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让深圳远洋渔业产值已占广东86%。目前,深圳正在加快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际金枪鱼交易平台。

深圳还有“自留地”——2030平方公里的规划海域。向海图强,是深圳拓展空间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型集装箱船在深圳盐田港装卸货物。 中新社发

港口经济是深圳海洋经济的支柱。2024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3339万标箱,居全球前四,已开通275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涉海新兴产业是深圳海洋经济的新动能。海工装备不断迈向高端,招商工业、中集等发力LNG船、豪华邮轮、深海装备;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崛起,一批新质生产力大展拳脚;滨海旅游、邮轮经济日渐红火。

目前,11万家涉海经营主体,包括1200多家海工装备制造、船舶工业企业和1.5万家海洋信息服务企业,在深圳的陆海之间组成了完善、稳固的海洋产业链,去年海洋经济增加值达5409亿元。

承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国家使命,深圳已扬帆启航。

蓝色帝国:深圳的畅想与底蕴>>

深圳的立体发展探索,被规划专家称作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一场“空间革命”。它突破了有限土地的物理边界,让城市发展更有高度、深度、广度和可持续性。

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秘密,就藏在这个立方体里,简称“深立方”。

深圳晚报记者 杨勇 张强 李晶川 吴洁 任宪平 董玉含 杜婷 魏羽辰

相关文章:

请叫我“深立方”!立体城市的深圳样本08-25

儋州启动海上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08-23

吉林省防办风险提示 | 这些城市要做好内涝防范08-22

深圳这场中医药文化夜市,19日晚有约!08-18

无缝衔接多条高铁!6号线支线二期年内开通08-13

东皋沂评 |正直之光 照亮临沂——沂蒙精神的新时代诠释08-13

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⑥ 宿豫下相街道:步步为营促发展,实干奋进谱新篇08-08

新华全媒头条·经济大省新亮点|沃土育壮苗——广东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