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姚双玉 潍坊报道
“泰沂沧溟,潍水白浪,人文辉光八千载,信美东方第一州”。潍坊,历史悠久,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在白浪河畔的万印楼前,一场跨越3000年的文明对话正在发生。
大学生们用现代科技解析商周青铜纹饰,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将传拓技艺融入时尚设计。据了解,潍坊学院美术学院以陈介祺金石文化美育"细胞激活法"为核心,构建起“文物活化-教学创新-产业转化”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让沉睡的青铜铭文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生,为中华文明基因传承写下新时代注脚。

陈介祺所处的时代,古陶文尚是无人问津的学术荒漠。1872年春天,潍县郊外偶然发现的齐国陶片,在他眼中却闪耀着文明曙光。此后的岁月里,这位金石学家独自奔走,搜罗5000余陶文残片,编撰成《簠(fǔ)斋藏陶》。当学界还在沉睡时,陈介祺凭一己之力,用这部传世之作唤醒了沉睡千年的陶文文明,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陈介祺治学精神如何焕发当代价值?他穷尽毕生守护的金石“文化基因库”如何才能活态传承?
在美术学院的“陈介祺金石文化研究所”,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正在上演。同学们参与11次“金石华岳特展”专题研学,12场沉浸式篆刻工坊,从单纯的观察者到积极的参与者,再到有责任的传习者……他们不再拘泥于书斋的一方天地,而是背起拓包穿梭于博物馆与古建筑之间,在晨光暮霭中捕捉金石之美。

角色的转换,正是新时代美育最生动的体现。2022年金秋时节,沿黄省市九所高校在潍坊学院的牵头下成立“黄河流域高校金石书画研究与创新发展联盟”。2024年,美术学院承办了“线上+线下”陈介祺金石文化周,有力推动了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让金石文化的静水深流,化作汩汩的传承热情喷涌不断。金石美育的潍院实践,文明基因的活态传承,不是将文物锁进保险柜束之高阁,而是让文明基因在时代传递中不断重组、创新。
如今,潍坊学院以陈介祺金石文化为支点,撬动的不仅是一方文物的活化新生,更是中华文明基因在青年群体中的创造性转化。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临摹,而是以学术研究之“笔”、以创新实践之“墨”,在文明对话中重构当代青年的文化认知坐标系,他们在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文明传承,是让历史长河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让文化基因在青年的血脉中激活新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
万印楼下的文明接力!潍坊学院续写陈介祺金石文化的当代传奇05-20
明天,银川这场人才盛会不容错过05-09